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时政要闻

《学习时报》刊发省长王予波署名文章: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 以高质量发展为追求 奋力谱写好中国式现代化的云南篇章

来源:云南省医疗保障局时间:2023-08-28 23:06【字体:

8月28日

《学习时报》头版头条刊发

云南省省长王予波

署名文章

《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 以高质量发展为追求

奋力谱写好中国式现代化的云南篇章》

640-(7).jpg

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 以高质量发展为追求

奋力谱写好中国式现代化的云南篇章

云南省省长 王予波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书写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新时代十年是云南发展最好、变化最大、群众得实惠最多的十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亲临云南考察,对云南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给予我们最根本的遵循和指引、最强大的鞭策和动力。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历史性突破,顺利开启云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什么、干什么、怎么干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标志着我们党对现代化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境界。我们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科学谋划云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奋斗目标。坚持战略安排与发展定位的有机统一,对标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分两步走”战略安排,锚定到2035年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明确提出三年上台阶、八年大发展、十五年大跨越的“3815”战略发展目标,一步一个脚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云南实践。坚持战略导向与实现路径的有机统一,对标“三新一高”的战略导向,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内在统一来把握发展、衡量发展、推动发展,大力发展资源经济、园区经济、口岸经济,坚定不移推进市场化、产业化、法治化、生态化、国际化、数字化进程,不断提升云南发展的位势和能级。坚持战略任务与具体举措的有机统一,对标党的二十大明确的战略任务,聚焦补短板、强弱项、扬优势、保安全、促团结,把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任务分解到一个个三年行动计划中、细化到一个个年度工作方案里、落实到一个个具体项目上,切实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行动。

坚持“三个定位”目标方向,全面提升云南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努力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这“三个定位”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提出的重大政治要求、赋予的重大时代使命、交办的重大工作任务。我们坚持把“三个定位”作为总牵引总抓手,努力把战略定位转化为现实地位,既为一域争光,又为全局添彩。

在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上,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实施“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引领工程,13个州(市)和100个单位创建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市)和单位,支持沿边城镇带和兴边富民中心城镇建设,374个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成效显著,民族地区经济增速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纽带更加牢固。在建设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上,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守护绿水青山、铸就金山银山成为共识和共为。以舍得眼前利益、舍得增长速度、舍得GDP的果敢和坚定,全面彻底抓好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滇池沿岸违规违建整治取得决定性成效,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从“一湖之治”向“全域联治”转变。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六大水系出境跨界断面水质100%达标。扎实推进绿美云南建设,稳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森林覆盖率和城市空气质量稳居全国前列。《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充分展现了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在建设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上,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与周边国家领导人一系列互访成果涉及云南事项,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加快建设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意见,同9个国家搭建12个多边双边合作机制,建成18个涵盖国内各类开放形态的合作功能区,中老铁路“黄金线路”效应进一步显现,云南与周边国家互联互通全面提速、经贸合作更加密切、人文交流日益深入,正成为强大国内市场与南亚东南亚及环印度洋地区国际市场之间的战略纽带、“大循环、双循环”的重要支撑。

 新征程上,云南将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全力筑牢祖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不断提升云南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力、辐射力和带动力,以钉钉子精神把习近平总书记为云南擘画的美好蓝图变为现实。

坚持以实体经济为着力点,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强调,“在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上下功夫”,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加快推动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我们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全力推进产业强省建设,大抓产业、主攻工业,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结构发生深层次变革。

 工业成为经济增长主引擎。加快重点工业领域延链补链强链,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烟草、有色、化工等传统产业稳定发展,中国铝谷建设成效明显,硅光伏全产业链基本形成,新能源电池产业实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突破,电子产业成为第四大支柱产业。“一园一策”打造千亿级园区,营业收入超千亿元开发区达6家。投资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产业投资连续两年保持快速增长,2023年上半年增长20.5%,占全部投资比重达48.5%,为历史新高,成为投资规模最大的领域;工业投资增长32.7%,增速排全国第5位,成为全省投资第一大行业,工业占GDP比重提升至24.9%,电子行业增加值增长60.3%,连续12个月保持30%以上增速。高原特色农业量效齐增。聚焦“1+10+3”重点产业,突出做好“土特产”文章,建成世界最大鲜切花产区,茶叶、天然橡胶、咖啡、核桃、澳洲坚果、中药材、烟草种植面积和产量均保持全国第一,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2.1:1,今年上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4.5%、高于全国0.8个百分点。服务业提档升级。守护好云南旅游“金字招牌”,加大旅游市场整治力度,加快推动旅游业从规模型向质量型转变、从粗放型向效益型转变、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从“门票经济”、“观光经济”向“综合消费经济”转变、从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转变,以旅游复苏促进消费回暖、带动服务业加快发展。2023年上半年接待游客5.39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6934亿元,是2019年同期的134.9%、122.2%,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20.4%、高于全国11.9个百分点。同时,坚持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以业聚人,滇中城市群建设步伐加快,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稳步推进,健康、美丽、文明、智慧、幸福“五个县城”建设全面启动,全省129个县(市、区)全部达到国家卫生县城(城市)标准,近5年城镇化率每年提升1个百分点。

 新征程上,云南将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产业强省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统筹推进绿色能源强省、特色农业强省、文化旅游强省、有色金属产业强省、生物产业强省、质量强省和数字云南建设,加快构建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坚持改革开放创新协同发力,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积极参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加快推进创新型云南建设,发展活力和动力不断激发。

 向改革要红利。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更加突出效益效率、改革创新、布局优化、风险防控、强化监管、党建引领,深入实施“八项行动”,推动省属国企做强做优,加快建设国际国内一流企业;全面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深入开展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十大工程”,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1.8%、首次突破“半壁江山”;大力实施经营主体倍增计划,打造效率、服务、诚信“三大营商环境品牌”,推动经营主体多、活、大、强。近两年来全省经营主体发展驶入“快车道”,2022年实有企业数和年度新登记经营主体数均破百万,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实有经营主体542.41万户、较2020年底净增177.76万户,实有“四上”企业突破2万户、较2020年底净增4919户。向开放要活力。高质量承接产业转移,启动河口、磨憨、瑞丽沿边产业园区和昆明产业园区建设。谋划推进面向印度洋国际陆海大通道建设,临沧中缅印海公铁联运稳定运营,今年上半年中老铁路发送旅客851.3万人次、货物962.1万吨,比2022年同期增长152%、105%。一体推进口岸功能提升、口岸经济发展、口岸城市建设,创新推动昆明市托管西双版纳州磨憨镇,今年上半年全省口岸进出口货运量、货值分别增长51.3%、21.8%。中国—南亚博览会、中国国际旅交会等影响力不断增强,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合作全面深化。向创新要动力。加快实施“兴滇英才支持计划”,实施全社会研发投入提升三年行动,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2022年净增高新技术企业520户、科技型中小企业1450户,成功举办首届腾冲科学家论坛,区域创新能力全国排名提升至第19位。

 新征程上,云南将深度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做好承接产业转移大文章,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人才强省战略,不断把改革之势、开放之势、创新之势转化为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胜势。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朝着共同富裕目标阔步前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我们坚持以民之所忧、民之所盼为政之所向,统筹改善民生和凝聚民心,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教育、引导、鼓舞人民,推动政策向民生聚焦、财力向民生倾斜、服务向民生覆盖,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围绕让农村群众过上更好的日子,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全国率先实施农村居民和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三年行动,抓实产业和就业帮扶,今年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增速排全国第5位,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增长18.3%,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在2022年度国家考核评估中,巩固脱贫成果后评估和东西部协作考核评价均为“好”等次。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自2019年以来先后18次召开会议督办推进有关工作,坚持一锤接着一锤敲、一年接着一年干,扎实抓好农村厕所革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垃圾污水处理和绿美乡村建设,全省农村人居环境达到一档标准。围绕满足群众更高质量的就业需求,制定稳就业“20条”、推动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创业“17条”系列政策措施,聚力开展转移就业“百日行动”攻坚,今年上半年城镇新增就业33.36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572.86万人,截至7月底高校毕业生去向落实率达76%。围绕满足人民群众更高水平的教育医疗需求,启动实施教育、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采取“省管校用”等创新机制破解“县中困境”,建立优质医疗资源“省管县用”机制,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加快推进,让群众在家门口上好学、看好病。围绕满足人民群众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深入推进“文化润滇”行动,话剧《桂梅老师》等一批文艺作品荣获国家大奖,全力申建元谋猿人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晋宁河泊所遗址入选2022年度“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同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兜底保障力度,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切实把惠民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新征程上,云南将始终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为民办事、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把为老百姓办了多少好事实事作为检验政绩的重要标准,在做大“蛋糕”的同时,进一步分好“蛋糕”,让人民群众日子越过越红火。

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我们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建立重大风险清单、责任清单、工作清单,坚决守住重点领域安全风险底线,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

 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方面,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实施新一轮粮食产能提升和垦造耕地行动,今年上半年小春粮油生产稳定,秋粮播种进展顺利,高原粮仓不断夯实。能源保供方面,统筹推进电煤保供、水电蓄能、电源项目建设、电力负荷管理等工作,今年上半年火电全开满发,开机规模和出力为近10年最高,新能源并网投产711.65万千瓦,风电、光伏发电量分别增长16%、50.1%,30年来西电东送规模全国第一。财政金融风险方面,严控高风险地区新增债务规模,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规模、银行贷款不良率持续下降,有效化解省属企业债务风险,公开市场债券保持零违约,基层“三保”得到有力保障。公共安全方面,深入实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2019年以来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实现“双下降”,连续44个月未发生重特大事故。坚持和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浦江经验”,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斗争,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超过96%。

 新征程上,云南将树牢底线思维、极限思维,切实担负起维护边疆稳固的重大政治责任,不断增强边疆民族地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云南。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抓好开局之年的工作”。今年以来,我们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有力有效应对极端干旱天气、能源供需紧张、大宗商品价格走低等多重困难,打出稳增长、强产业、育主体、促创新、扩内需、蓄动能的组合拳,今年上半年GDP增长5.1%,较2022年全年、今年一季度分别提高0.8、0.3个百分点,发展质量稳步提升,交出了一份稳中有进、进中提质、回升向好的发展答卷。下一步,我们将把在主题教育中焕发出来的学习、工作热情转化为攻坚克难、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锚定全年目标任务,当好执行者、行动派、实干家,全力解难题、促发展、惠民生,做到凡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都要大胆地干、凡是不符合新发展理念的都坚决不干,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以高质量发展的新成效检验主题教育成果。

▌来源:学习时报、“云南省人民政府”微信公众号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