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耳蜗是助听器吗?
第五批国家组织耗材集采正在路上,已确定人工耳蜗为集采品种之一。价格动辄数十万的人工耳蜗一直是新闻的常客。作为迄今为止开发得最成功的“神经假体”之一,人工耳蜗是如何发挥作用的?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吧!
1、人工耳蜗是什么,它是助听器吗?
助听器和人工耳蜗都是帮助听力损失人士听声的辅助设备,但它们的应用范围不同,工作机制也不同。
助听器是一个放大声音信号的装置,通过放大声波使患者听到声音,主要适用于感音神经细胞还能发挥作用的轻度到中度听障患者,帮助他们充分利用残余的听力。助听器无需手术,可直接佩戴在耳后或耳道内。
人工耳蜗是人类感音器官的替代品,是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患者最直接有效的康复耗材,其工作原理是将声音转化为电信号,绕过受损的耳蜗声音接收细胞,直接刺激听神经,产生听觉效果。人工耳蜗由植入体和言语处理器两部分组成。言语处理器(体外机)通过磁吸固定在植入体外的头皮上,负责接收声音信号并转换为电信号,一般5-6年需更换;植入体经手术安装于耳后颅骨表面,将从言语处理器接收电信号,并刺激听神经,产生听觉效果,一般终身使用。
在中国,新生儿耳聋的发病率约为1-3‰。这意味着每1000名新生儿中大约有1至3名会患有耳聋。听力作为重要的感觉器官,如果在语言能力发育前就出现听力问题,还会直接影响语言功能,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十聋九哑”,对孩子未来的心智发育以及成长都会造成巨大影响。随着人口老龄化,人工耳蜗植入治疗老年性耳聋的重要性也逐渐显现,耳聋不仅影响老年人的交流能力,还会增加社交隔离感,从而引发抑郁情绪,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有着深远影响。
2、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是什么?需要开颅吗?
人工耳蜗植入属于耳科微创手术,主要在耳后头皮下的乳突区域(耳廓后面略微凸起的骨头区域)和颅骨表面进行。具体手术操作为在耳后开一个约3厘米的微小创口,在皮瓣下的颅骨表面磨出一个凹槽来固定植入体的芯片部分,再小量磨骨露出耳蜗,将电极插入耳蜗内就完成了。
人工耳蜗植入并不需要“开颅”,不管是手术切口、磨骨量、出血量都非常小,手术过程大概2个小时。
3、植入人工耳蜗后,感觉如何?
实际上,人工耳蜗植入后并不意味着立刻就能听到声音。一般在手术完成一个月后,医生才会将人工耳蜗开机。开机后患者可以听到声音,但“听到”不意味着“听懂”。前面我们提到,人工耳蜗是通过将声音转换成电信号来帮助大脑捕捉外界声音,但是如何理解声音中的信息,需要大脑和人工耳蜗不断的训练和磨合。
总体来说,对于语前聋(学说话之前)的听障患者,植入人工耳蜗年龄通常为1-6岁,越早植入越有利于儿童对声音的辨识、理解和记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育。对于语后聋的听障者,因有一定的语言基础和声音记忆,耳聋时间越短人工耳蜗植入术后效果越好。在耳蜗开机后,偶有“秒懂”的患者,但大多数仍需不断适应和学习才能逐渐从“听见”到“听懂”。
我们有时候会从新闻里看到某位听障患者的人工耳蜗丢了,指的就是体外的言语处理器丢失,由于它是通过磁吸固定在植入体上的,所以在运动中可能掉落。与“丢失”新闻相伴的是同学朋友、邻里街坊的“寻找”,这不仅仅是因为人工耳蜗高昂的价格,更是社会对听障患者的关心与关爱。
集中带量采购显著降低了高值医用耗材的价格,让更多患者“走得稳(人工关节)、站得直(脊柱耗材)、吃得香(种植牙)、看得清(人工晶体)”,今年,人工耳蜗也将纳入集采,将关爱继续传递,让听障患者“听得到”,聆听世界的美好。
▌来源:“国家医保局”微信公众号